【ESG台灣STAGE 02】水價值新認知: ESG潮流中的水機會
2022.1.19
進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長
E基會 董事 王文山
去年台灣發生了百年難得一次的旱災,讓大家意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本集邀請到進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王文山董事長來分享他對於水資源的風險控管的建議,也讓大家了解海水淡化的相關知識與機會。
訪談主持人:陳春山教授
王文山董事長:
首先我談為什麼這個水對我們這麼重要,我們知道水、空氣、陽光對我們生存是非常重要,沒有陽光的話,還是能在洞穴找到生物,但是假設我們沒有水,我們沒有辦法形成一個生命所需要的一個化學合成,基本上生命已經沒有辦法生存;在產業界上,如果沒有水,基本上是沒辦法製造的,電力也沒有辦法發電,我們知道世界上每個文明國家,他的發展都是從水開始,離不開水,有些文明古國因為沒有水而衰敗,所以水真的非常重要。
去年台灣發生了百年難得的旱災,現在因為氣候的變遷,造成我們不是雨下很多,要不然就是不下,就所謂的不是乾旱就是淹水,這是很可怕的一個現象,我們要怎麼控管風險,我個人有幾個看法,首先我們要從策略思維的改變開始,我們早期傳統在做節約用水,我們要把它改變,不只是在節約用水,而要去找到更多的水,要創造新的水資源,企業界不要跟民生或農業去搶水,我們要去使用更多的新興水源(也就是英文的Water Positive),首先從策略思維去做一個改變;再來主要幾個風險控管的建立,我個人認為有八大點,第一點在傳統的水資源來講,台灣的一些水庫要從現在來做更新、做盤點,像人工湖,政府在這方面做很多投資,這些事情是基本;第二去盤點我們的一個水足跡,就像我們在討論碳足跡,我們要去了解我們水要怎麼分配、使用,我們到底存了多少水;第三點我們要去做智慧水的一個管理,我們要透過現在的大數據,怎麼做智慧水網、智慧水廠,這是我們3點要做的;再來農業上,農業是耗水最多的產業,應該要學習以色列,要做一個所謂的精準灌溉,英文是Intelligent Irrigation,怎麼去做一個智慧的一個灌溉,才能夠省下一些不必要的浪費?萬一遇到乾旱怎麼辦呢?我們要有一個戰備的一個水源,像地下水井,還有一些移動式的貨櫃、一些回收水的積儲,我們必須隨時準備好,另外新興水源一個開發,再生水還有海水淡化,這是世界各國在著重的新興水源的開發;再來水價的調整,我想台灣水價長期在一個偏差扭曲,沒有合理的水價,造成大家浪費,沒有辦法節約用水,在水這個產業我們沒有辦法去發展,這是很可惜的,政府端在水價要做一個合理的調整;最後一點,我們要去發展像再生水、海水淡化的這方面把一些科技,一些關鍵的零組件,把所有的產業結合在一起,變成了一個叫A team,在國內發展以外,未來也可以輸出到新南向、新東向一些海島的國家,去發展產業輸出,以上是我針對風險的報告及分析。
王文山董事長:
首先我們海水淡化要從台灣發展的可行性來做一個說明,第一個,台灣四面環海,這是老天爺給我們的資源,沒有必要放棄海水這個永遠不會乾的水庫;第二個,從企業ESG的一個角度,我發現如果我們沒有尋找新興水源,例如海水淡化,我們就會向民生及農業去搶水,這是不對的,我們希望去開發海水淡化之中的水資源,這是對社會的一個回饋,也是最環保的一個設施,這是新的產業經營思維;再來全世界現在海水淡化真的越來越多了,我曾經研究過,到今年為止,在這十年間,國際上每年建造的海水淡化廠總共能每天處理400~500萬噸的水,這是在全世界的數字,最主要分佈在中東最多,再來就是環太平洋地區,再來就是美洲這幾個區域的國家。
接下來海水淡化廠會越來越來大型化,甚至每天可以做到處理50萬噸以上的水,這有什麼好處呢?既然規模化就會產生規模經濟,他的造水價就便宜了,從以前我剛接觸海水淡化一頓水大概1塊到2塊美金左右,現在海水淡化廠已經可以做到大概五毛錢~六毛錢中間,這樣換算台幣在20塊以下,這就非常有競爭力,在海水淡化成本技術越來越成熟的話,我剛有提到在台灣的水價比較不合理,如何去讓他具有充分的競爭力,我想往規格化經濟去走,是一個很好的發展趨勢,現在的技術越來越好、越來越省電,有機會可以達到越來越便宜的一個造水價;另外台灣半導體產業,我們都知道的護國神山,發展越來越多離不開水,如果沒有水也沒有辦法發展,站在一個產業的戰略思維,海水淡化的開發是一個必要性,據我所知,政府在北中南大概也有五座大型的海水淡化的計劃,這只是啟動的早晚,我們要開始準備好,傳統上有人這麼說,海水淡化是用電來買水,但這是大家走過的缺點,另外一個缺點,除了產生水之外,還會排放大量的鹵水,我們就把濃縮水在排回去海洋上再做稀釋,某些環境學者認為這會影響到海洋生態,在這幾年海洋淡化的科技發展發現,現在的技術在一些節能的設施上,像我們講能源回收機組,可以把機械能再轉換成能源回收使用,他會比傳統的海淡機組更省電,我的經驗大概可以省下50% 以上,這個再回收再使用符合節能減碳,另外鹵水這塊,根據我們的經驗,在海洋的生態擴散之後是沒有影響的,只是站在節能減碳的一個角度,我們未來應該去發展怎麼回收這個所謂的鹵水;個人有一些建議跟想法,在鹵水回收方面,因為已經把海水濃縮變成1倍了,就繼續把它濃縮,除了造鹽之外,它上面的那一層叫做鹽滷,在日文叫做にがり,他是一個很好的一個健康食品,我個人到沖繩去看,他有些相關產品在市場上販售,當然不只這邊的使用,海水裡面有一些稀有金屬,在未來農業上的使用或者產業的使用,我覺得它是可以做貢獻的,期待產官學一起的合作來研發這方面的機制,除了造水之外,可以回收排放出的鹵水,對我們節能減碳和或排碳來講是一個很好的貢獻。
台灣為什麼一直沒有海水淡化廠,就是老天爺太眷顧我們,給了一個很好的中央山脈,可以把我們的雨水攔截下來,只是這幾年的氣候變遷,這種機會也越來越少,台灣的水庫已不能再加蓋,所以在這方面個人有一個想法,在政府端是不是要開放海水淡化廠做一些B O T的方式來做經營。我個人覺得有幾個方面可以來做,第一個,我們把建置的成本由政府來出資, 如同我們自來水廠,自來水供應,我們的水庫也是政府來做的,我們水價並沒有包括我們水庫的建造跟維護費用,我們在海淡廠部分的建廠成本,是不是由政府來出資,然後由民間業者負責後面的營運跟維修,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方式,完全由民間業者來投資,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一種換水機制,企業界所買的海淡水我們除了透過獎勵投資辦法之外,我們也可以租稅減免,他買的水是要扣掉自來水的費用,為什麼呢?因為他不使用自來水政府就不需要再去供應,可以讓民生跟農業使用,這是我個人在這方面,海水淡化推動的一個簡單的淺見,供大家做一個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