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台灣STAGE EP09】台灣的零碳政策與綠色創新基金
2022.4.27
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鍾惠民院長
近年來為因應氣候變遷與資源耗竭,促進經濟永續成長,世界各國均致力發展「綠色經濟」,本集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鍾惠民院長,來分享如何透過「綠色創新基金」創造企業更強勁的競爭力,為產品與社會創造價值,並讓人與環境永續共生。
訪談主持人:陳春山教授
鍾惠民院長:
我覺得整個科技,尤其是數位化在這幾年全球的進步裡面,改變很多事情,當然疫情也促進了數位化, 迫使現有企業做很多數位轉型,也很謝謝陳董事長一直推動這方面活動,我用幾個名詞大家來想一下,過去全球大概從新興市場開始有很成功的金融數位轉型,我們知道支付方式大概在新興市場發展最快,FinTech這個名詞就開始變得非常普遍,在數位轉型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慢慢看到科技元素融入於管理領域,就開始加上一個Tech,比如說Marketing,現在也有Mar Tech,就是行銷科技、金融科技等等,跟今天主題最大一個趨勢來看,ESG零碳的產業創新區塊慢慢誕生,包括有潔淨科技(Clean Tech)跟氣候科技(Climate Tech),而Clean Tech牽扯到很多基礎科學學門,影響到材料、化學跟很多科系,那Climate來講,有從環境工程影響到大氣工程很多相關的內容,那Clean Tech也影響到機械科系等等,所以我想說的是,一個基礎的改變也要靠基礎科學之提升才能夠翻新整個產業。
大家可以想一下,ESG最想要追求的其實是永續,我在管理學院也碰到很多企業家,我記得有一位企業家跟我講過,他說:沒有永續獲利的話,哪裡有永續經營?其實ESG目的,是在追求永續經營,當然我們要對未來整個全球的環境要負責任,需要有一個目標導向來推動永續經營,但是前提在永續獲利,我們也知道全世界主流經濟是由商業為基礎,所以我在想,未來如果推動Clean Tech跟Climate Tech,要有一個清楚的科技價值思考,從這個角度去做價值的一個創造, 第二,還要有一個清楚的商業價值的思考,我們希望推動ESG的永續, 在三月底政府公佈零碳到2050的四大路徑,有了這個路徑之後,政府的政策就很清楚了,政策如果清楚的話,零碳轉型就會變成很多企業會去遵循的一個目標,所以我們要科技價值思考跟商業價值的思考, 那麼我們怎麼樣達到這些目標?我認為最重要就是說,2050零碳轉型的路徑都清楚的話,追求永續的目標,在執行跟運作能力必須要能夠永續,如果執行跟運作能力不能永續,2050零碳我們國家也沒辦法達到,有人來做事是非常重要的,零碳轉型人才的議題,臺灣大概最優秀的人才都在台積電,我們幾次座談會都有提過,最近這兩年來在做ESG培訓的機構,都忙得要命,培訓的數量都是過去的好幾倍,也反映出人才的不足,靠培訓還是有一些限制,還需要具減碳生產力之技術。
在整個過程當中,當我們邁向2050零碳轉型的時候,代表著一種生態系統的轉變,要完成零碳轉型,可以將其形容成完成一塊拼圖,如何將拼圖中每一片等補足,需要許多努力。舉個例子,像台積電在去年也開始設立循環經濟的機構即其零廢製造中心,如果大家有注意的話,台積電在2021年10月份的時候,在中科動工興建首座零廢製造中心,台積電以2030為例,每單位12寸晶圓,所產生的廢棄物光罩數有到3.09公斤,台積電為了落實循環經濟,就創建了零廢製造中心,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臺灣要達到2050零碳需要多少零廢中心?以台積電公司的規模,它可以做這件事情沒有問題,那其他的公司呢?比較中小型的公司呢?各位覺得有辦法每家公司都做這樣的工作嘛?台積電的規模夠大,可以做這樣的規模經濟經濟,但是其他的企業,我認為從Clean Tech、Climate Tech的角度和循環經濟等等,甚至碳捕捉技術等等,國外其實已經有非常多例子,如果大家真正去看一下,在全世界有非常多很優秀的,一般稱之為Clean Energy Venture Capital Firms,就是潔淨能源,或者以零碳為基礎的創新、創業、投資公司,屬於綠色創新基金。
我們知道美國是以自由經濟為主的國家,國家本身很少有國家主權基金,因為矽谷的創投太過強大,整個經濟規模、資金規模跟人才規模都非常大,這幾年綠色創新基金一直在增長,我記得大概十幾年前就有很強大的Green Venture Capital,這幾年都表現得還不錯,甚至全世界大型的創投在過去10年前就是潔淨能源投資的主流,從我國政府希望推動2050政策來看,其實蠻需要綠色創新基金,然後把我們的Clean Tech、Climate Tech的碳捕捉,甚至循環經濟等等,很多議題上面包含現在的零碳結合數位轉型、雙軸轉型等等,在整個邁向2050的過程當中,怎麼樣去做一個健全發展?可以仔細評估。如果是生態體系不足的地方,透過這樣的基金政府可以去做適當的投資,把整個生態體系中重要缺口做一個填補,因為零碳轉型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對很多企業來講面臨十字路口,他願意做的話,必須要做一個很長期的規劃,當然第一波我們看到是受到客戶驅動影響的,譬如說Apple影響台積電,而台積電影響到他的供應商,下一個階段呢?其實會擴及全面,政府政策一定要在生態體系不足之處,怎麼樣去透過綠色創新基金來去完成拼圖,其實有一個資金點火的概念,大家可以同時引進民間的積極基金,一起做投資,甚至願意把商業化的一些企業創適當的加入,我相信就會壯大整個2050零碳轉型四大路徑的一個推動速度,這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
鍾惠民院長:
像目前來看,日本大概就有一個基金,去年他已經公佈了,第一輪想要投資的一些範疇,那麼他就可以鼓舞到很多這樣的一個公司;英國其實速度也很快,英國在這方面,同樣有一些這樣的基金。國內許多大公司也有自己的企業創投(CVC,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目前許多企業創投也都投入於綠能與零碳,但是單靠企業力量並不夠。
近五年來,可以看到不少私募股權基金將永續議題納入投資目標。國家層面,以日本為例,其涵蓋範圍就還蠻大的,到綠色電力的普及,然後到能源結構的轉換,大家應該都大概知道,日本對於氫氣能源這一塊的投入,比全世界都還要積極的,尤其他們電池技術這方面,還牽涉到許多基礎建設,就是綠色電力的普及,第二個是能源結構的轉換,第三個是產業結構的轉換,這方面都需要很多創新、管理的活動,那臺灣的創投比較容易投資於接近IPO的公司,如果把2050淨零碳排視為國家目標的話,我覺得要有一個國家級的綠色創新基金,本身專注去推動2050,就是說政府不只有宣示、管制、設立制度跟標準,甚至政府提供錢,以國發會的過去投資的基礎跟獲利,我覺得絕對有能力做這個事情,如果要總結重點,可能我的思考大概是這樣子,就是要專注於2050淨零碳排目標的一個基金,並且還可以做一個長遠的事情。
我想日本跟英國大概都有類似這樣的基金,以我們國發會過去的表現,絕對有能力去做到這個事情, 有相關之配套之後,甚至我們可能可以建立起中華民國的Clean Tech產業,然後完成一個Climate Tech產業,有這些產業以後就可以建立起很好的生態體系,達到這個2050的目標的大拼圖,這個大概就是我今天談的重點,我們追求永續就得要求執行能力跟運作能夠達到永續,這方面在人才與資金的部分,還有怎麼樣去創造一個很容易可以商業化的基礎環境,都是需要努力的,如果在更長遠的發展來看,能夠有這樣的基金產生,我覺得對產業的永續發展是蠻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