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跨領域設計學院院長 
E基會 董事 佘日新

【摘要】

近期最夯的產業新聞除了能源、淨零碳排之外,另一條軸線則沿著元宇宙發展,隨著2022年元宇宙生態系持續成形,以及持續受疫情影響,不斷在加速數位轉型的發展,如何把元宇宙的議題跟數位轉型的議題能夠跟企業的未來和永續結合在一起,本集邀請到逢甲大學佘日新教授分享他對企業數位治理與策略趨勢的看法。

訪談主持人:陳春山教授

Q1. 目前對ESG議題有什麼樣的想法,或是未來個人對台中地區的想法或貢獻?

佘日新院長:
淨零碳排可能從Kyoto Protocol(京都議定書)開始,其實一路走來不是很順暢,非常坎坷,最主要在經濟發展跟環境永續,或者能源永續的糾結當中,還是有一些路徑選擇的矛盾,京都議定書大概是在1990年代的94年,全球面對的挑戰沒有這麼嚴重,歷經差不多將近30年的時間,大家發覺從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到氣候危機的Emergency(緊急性)的階段,去年年初的時候,寫了一本書叫做氣候災難Climate Disaster,氣候的嚴重性跟急迫性會持續上升,因此過去可以看到聯合國的COP(氣候峰會),他們在開會往往都是有議但是不決,一直都是很嚴重的挑戰,所有的會員國跟參與者,在過程當中可能都有自己的盤算,主要來自於國內政治的一些壓力,去年我們也很高興看到COP26,雖然不是完全能夠快速的往這個目標來達成,但算是過去幾屆的COP比較有成果的一次。

台灣人也在各種的供應鏈客戶的要求之下,開始出現龐大的壓力,去年也發展了重要的電動車,在幾年前大家覺得不可能,但是去年電動車的廠能拉上來,並且回應整個能源跟氣候的需求的時候,看起來在資本市場,反應是非常正面的,當然電動車的本質到底是不是真的環保,還有很多大家在Feedback(回饋)的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往能源的永續、環境的永續、淨零碳排的這方面是比較可以去操作的,不過對台灣的業者來講,特別是中小企業,除了創意之外,面對的是工具跟實際的行動,還有蠻多需要加油的。

Q2. 近期最夯的產業新聞除了能源、淨零碳排之外,另一條軸線則沿著元宇宙發展,隨著2022年元宇宙生態系持續成形,以及持續受疫情影響,不斷在加速數位轉型的發展,如何把元宇宙的議題跟數位轉型的議題能夠跟企業的未來和永續結合在一起,請問佘教授對企業有什麼的建議?

佘日新院長:
舉個例子,在嘉義民雄有一家工具機廠叫做遠東機械,到去2021年年底已經是72年歷史悠久的一家公司,一開始製作比較簡單的產品,例如腳踏車的輪圈跟很多技術門檻沒有那麼高的產品,與時俱進的過程當中,這70年來,看到他們不斷的追求在不同的產業,甚至在同一個產業裡面運用不同的工具,來提升競爭力,他們有一家子公司叫做發得科技,大概在五、六年前開始應用AVR,AR跟VR的技術,這就是元宇宙,元宇宙到現在一般人的認知可還停留在娛樂,但是你會很驚訝,一個坐落在台灣南部沒有上市的一家公司,對於整個趨勢的掌握是如此精準,很早就開始導入AR、VR,從產品的設計開始,到產品的生產製造,然後到售後服務,都可以運用這些科技提升在全生命週期一個管理效能。我很喜歡講這一個案例的理由,就是大家在談論元宇宙的時候,有人把它叫做Web 3.0,90年代初期 ,1993年的時候,Internet開始慢慢的從單純的尋速網路,發現一些商業應用的可能,過去了將近30年的時間,跟京都議定書的時間點大概是前後,可以看到很精彩的發展。

Bill Gates在1995在Microsoft公司,他寫了一封Internal Memorandum(內部備忘錄)給他的員工,並說以後所有軟體的開發,都必須是Internet-enabled,因為以前大家會使用Internet或者視窗Microsoft 的 IE(瀏覽器)或者是當時有一個非常棒的產品,叫做Navigator(導航地圖程式),雖然已經不見了,但這家公司後來被AOL收購而且又被轉手出售,現在可以看到大家比較多運用的Internet Forum,當時是一個外掛的程式,主體是單機的文書處理或者是一般的媒材的應用,但是Internet後來反客為主,就是現在各位看到的Microsoft產品,基本上以Internet為Base(寄出),上面架設AP,所以1.0~2.0即將會跟物聯網結合,大家現在關心的是HTC的頭盔,HTC的股價漲多少,都還是在物聯網的部分,張忠謀董事長曾經講說AIoT(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結合),就是下一個天翻地覆的改變,講的非常的準確,但是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 )不完全只是連網這件事,連網之後,新的數據經濟的蓬勃發展,但萬物連網之後,不是只有手機跟電腦連網的時候,太多的商業模式可以在這裡面被發展出來,我剛剛說遠東機械的案例,其實就是非常精彩的個案,跑得非常快,現在可以運用在工具機的售後服務,這樣的工作對於我們,在元宇宙的一個想像或者在商業模式的規劃上面是非常具有啟發性。

Q3. 如何把元宇宙跟台灣的強項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事,看起來不是在短期就能做的事情,佘教授的想法是什麼?

佘日新院長:
還是要扣合我們既有的核心優勢,怎麼樣在3.0的時代,能夠繼續放大優勢,未必相對會比較容易一點,我必須這樣講,線上的平台經濟是大則恆大,甚至是以前是講說 Winner Takes All(贏者通吃),現在大家有一點點修正,為Winner Takes Most(贏者佔多)。主要的lion’s share(主要份額)還是會被這些領導品牌吃掉,不過其實在欠下的這一邊,還是未來元宇宙的人類新生活的瓶頸所在,台灣的業者不用太擔心,雖然沒有Amazon、Meta或是Google,這種大型的領導品牌,但是從線上要進到線下的時候,有很多的瓶頸,是有賴於台灣的企業過往所累積下來的優勢。

Q4. 數位轉型加深對資訊人才的需求,若沒有國際級的人才帶動,產業欲升級轉型可謂難上加難,您覺得有沒有可能性藉由人才的Engine(驅動力)來加速台灣走到工業4.0,甚至走到元宇宙新的境界,對這個部分的策略有什麼建議?

佘日新院長:
人才是一切的根本,尤其是現在台灣產業轉型進到深水區,過去可以憑藉著台灣人的勤勞,天下很多年前報導台灣是全世界工時最長的國家之一,這個數字其實並沒有變化太多,那個數字我當年的印象非常深刻,台灣一年工作時數長達2,282個小時,現在半導體產業裡面,工作時數依舊是非常的久,半導體產業之所以在台灣有這麼亮眼表現,源自於1970年代,有一個叫台大補習班,當初有一個順口溜就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所以頂尖的學生,在1970年代台灣的國際局勢、風雨飄搖的時候,大部分都去了美國,對於美國的半導體產業提供非常多的貢獻,不管是Intel,很多的人都是從Bell Lab回來的,這些人對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或者是廣義的資通訊產業,都有非常重大的貢獻,最近政府在台成清交4所頂尖一流大學裡面,都設立了半導體學院,但是我覺得這個學院成立卻不積極,各位可以想像70年代去美國的這一批菁英,90年代回到台灣來,參與了科學園區、台積電、聯電,這些第一批的建設,時間長達20年,不僅在美國取得了研究所以上的學歷,並且歷經非常多的產業實戰經驗,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回到台灣來的時候,即戰力就對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讓經濟產生非常重大的貢獻,如果現在還要走大學或研究所培養人才,恐怕還要等很久的時間,所以除了我們自己培養,這些半導體學院的人才,還是非常重要,政府也在不同的大學裡面成立了比較不同且先進的跟製造業有關的技術的人才培育機制,也很高興看到現在國發會也有一些針對於台灣移民政策,引進國際人才的這個部分,也開始做法規研議,這就是春山董事長的強項,在這個部分董事長應該可以更多的領軍,給政府在這個部分怎麼樣能夠針對於產業人才的需求,能夠有更恢弘國際規格的規劃,因為現在不是在打區運都是再打奧運,一站上舞台、站上競技場,就是跟世界在競爭,在這一個過程當中,能夠有效的取材。

再回到遠東機械的案例,遠東機械在鄉下的地方,他們跟當地的吳鳳技術學院,早期已經開始展開跟印度的產學合作,產學合作像是我們以前的建教合作,印度學生來到台灣,一部分的時間在唸書,一部分到遠東機界去上班,這些學生有些是技術人才,有些是比較偏市場行銷,當年因為受惠於建教機制的學生貢獻良多,遠東機械能夠去拓銷到印度市場。

不是只有台灣面對人才的挑戰,而是世界各地面對人才的挑戰,這一波不管是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冷戰打完以後,面對的是美國的工學院,大量的流失中國的學生,在這種比較屬於科技的民族主義的思維框架之下,台灣的機會非常的好,但是我們自己的人才存量也不足,不可能再像1970年代輸送這麼多的人才到美國,就變成了全球的Brain Drain人才外流,後來90年代人才回來的時候,叫做Reverse Brain Drain,人才回來了,對於美國是人才流失,這對台灣的貢獻是非常大的,現在我們所談的大戰略應該是Brain Circulation(人才循環),不要只看台灣的人才,因為我們只有一點人,真正能夠在這種高端的工作貢獻經濟跟產業,對於社會的影響非常深遠,所以應該去思考如何引進國際的人才,這個部分要從法規的鬆綁部分,可能需要有好的環境,來築巢引鳳,謝謝。 

#ESG台灣S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