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
潘維大校長

【摘要】

為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需要進步的社會互動與產業發展的機制,也需要新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
近年來,重要的環境相關報導中,都強調了教育對於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本集邀請到東吳大學潘維大校長,來分享如何建立一個進步、安全與人性化的學習環境空間,推廣「綠色永續校園」計畫,整合社區共同意識、建立社區風貌,改造校園環境成為社區特質的公共活動空間。

訪談主持人:陳春山教授

Q1. ESG的風潮除了在企業造成熱議外,這股風氣也吹進校園之中,可能有些新的規劃或是未來的中長期策略,讓學生能夠更了解ESG相關的議題,並培養他們素養跟人力,您認為學校該如何協助學生了解ESG以及培育其相關素養、能力?

潘校長:
近年企業界剛開始被要求撰寫CSR報告,大部分CSR報告內容一般歸於道德層面,執行的好當很好,但卻也不是這麼的重要,因此多數時候形成一種作文比賽的氛圍。現在不僅只是撰寫CSR報告,同時也被要求要增加ESG報告,可以看見整個世界趨勢的轉變,已朝向零碳方向前進。零碳不光只是一個說法或倡議,目前已進入實際執行階段。以全球來說,當產品要販售至國外,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超標時,很有可能會被國外課徵碳稅,所以每一個國家都必須建立達到零碳目標的做法。
台灣宣布2050年要達成零碳目標,在這個目標過程中設有各式不同的措施,比方說應該在台灣成立一個碳交易市場?或是直接課徵碳稅?目前尚未有清楚的定論,無論哪一種方式,對於企業而言,ESG不光僅是道德層面的要求,更已轉變為企業未來發展、繼續生存的一個重要關鍵與因素。ESG最初指標是以聯合國SDGS十七項指標為具體目標,因此整個企業界對於ESG發展越發重視。

就學校端而言,首先我們認為要讓學生認識到底何謂ESG?了解ESG將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經由認識之後,身體力行地將理論轉化為行動、行為。東吳大學的具體做法是先成立一個校級ESG研究中心,除了進行ESG研究,將相關領域師資集合起來外,最主要在通識教育課程中成立三個課群,第一個課群針對一般性ESG整體報告及世界整體趨勢裡ESG的重要性;第二個課群較為專業,主要針對ESG對金融界的影響;第三個課群則是ESG跟環保議題間之關係,每一個課群共十二學分,提供學生選修。基本上希望學生能夠認識並了解ESG;除了認識之外,進而從ESG裡學到專業技能,當進入企業界碰到ESG相關問題時,能夠知道如何執行與應用,這主要是一個認知層面的學習。

在行為層面,學校透過舉辦各式活動,希望學生能夠將這些觀念導入至自己的行為中,例如去年年底時舉辦過一項有意義的活動,由學生事務處召集全校學生社團至海邊淨灘,收集很多垃圾,並將垃圾取回後再利用,在校園內裡佈置成一隻鯨魚。鯨魚在動物界普遍被認為是整體綠色經濟循環的典範,鯨魚身軀龐大,死亡後從海面沉入海底間的過程很長,每個階段身體不斷被周圍各式魚類、動物消化後再回歸於大海,因此被認為是一個非常環保的範例。我們用回收垃圾製作成一隻鯨魚,然後在校園進行一個大型展示,鼓勵學生去瞭解ESG跟SDGS的概念,這是我們學校的做法。如何培養ESG概念及養成ESG相關各式專業,都不是單一課程可以做得到的,但是學校必須要有一個開始,也期待未來能夠與更多校外單位和機關一起合作,增進深化學生ESG領域的專業素養與能力。

Q2.除了教導相關知識外,這幾年教育部非常的積極在推動USR,學校本身一直在發展其大學社會責任 USR,也讓很多大學主動來申請一些補助或者是互動的方案,在所認知議題的趨勢、策略還有將來,請問該如何將這股永續經營的趨勢繼續應用在校園中呢?

潘校長:
自從蔡總統宣布2050年要達到零碳的目標,政府單位訂定各式計劃和法規,就學校而言,在東吳的實際做法中,有一項是不同於其他學校,較為特別,藉此機會想跟各位分享,從前學校對廚餘的處理方式是出售給養豬業者,養豬業者將廚餘煮熟後再製作成豬食用飼料,後來因豬流感病毒發生後,禁止將廚餘餵豬,因此造成後續無法處理廚餘的問題。

目前學校與一家廠商合作將全校的廚餘,使用回收再利用方式進行重製,廠商有一台廚餘處理機器,可處理五十公斤廚餘,無論是將生廚餘或熟廚餘放進機器中,再放入菌種,經過二十四小時後,會產生一些有機物質。我們發現這些物質可以改善土壤成分,而東吳校園內有很多植物都受到褐根菌侵略,褐根菌是植物界的癌症,任何植物只要得到褐根菌就必死無疑,學校許多種植幾十年的老榕樹都感染褐根菌枯倒掉,當大型樹木倒塌時,如剛好有行人經過將非常危險,因此需時刻監控校園內大樹,當大樹實在無法存活時則必須提前進行處理,因此這始終也是一項難題。

我們請教過專家做法,褐根菌防治需全面消毒,使用大量化學藥劑消毒土壤,控制褐根菌生長,化學藥劑必然可殺死褐根菌,但也會將土壤內所有微生物全部消滅,使土壤變得非常貧瘠,種植不出其他任何植物。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使用廚餘製作出的有機物質,放進土壤中可有效改善土壤成分,並且防治褐根菌。東吳微生物學系一直在進行相關研究,例如要放什麼菌種?菌種放置量?溫度控制?何種溫度可產生最好效果?另外,收集廚餘的過程則是要發動全校社團,與學校餐廳供應廠商一同合作,將廚餘進行基本分類,大部分廚餘回收時,是連碗筷、盤子一同倒進入,因此必須提前篩撿分類。在整體廚餘處理過程中,學校不但能做到將廚餘回收再利用,再利用後還能產生出有用的再生物質。對學校而言,不僅是一項學術專題的研究成果,學生也可經由廚餘再利用過程中,了解學習何謂零碳的概念與實作經驗。
東吳與十一所大學組成優久大學聯盟,如能將廚餘再利用循環的成果與聯盟各校一同分享推廣,或者進一步推展至社區,我認為這就是一項非常好的USR計畫,東吳每年都有申請到許多USR計畫,其中一個得獎的計畫案是協助田中農家,田中出產各式水果,經東吳USR計畫輔導後,將水果重新包裝製作,有效協助農家提升銷售量。

東吳大學位處士林外雙溪,整個士林區都算是我們的鄰居,因此在二十幾年前便開始針對社子地區進行各式服務,部分服務針對面向較為有限,當向教育部申請計畫補助時,常因非特色亮點計畫,無法獲得教育部青睞。但即便無法獲得教育部計畫補助,東吳的社區服務仍然持續進行中。
目前我們將在社子地區發展服務時建立的經驗基礎,整合社會系、社工系計畫,重新發展成為一門新的學問,稱作「士林學」。士林學包含範圍廣泛,從清朝時期士林如何開發建設、居民的生活方式、瑠公圳如何發展作為農業灌溉及其中人文社會的變化等,我們整合從古至今發展中的所有問題與困難,發展成為一門稱為士林學的學問。

其實USR計畫就如同放火花一般,如在某個地方執行一年後就離開,是否可以繼續留下來?是否可由在地人接手持續進行呢?其實都不一定,在地人可能知道如何執行,但也有可能仍然需要團隊輔導協助,如果能夠持續在某個議題上或某個地區中不斷深耕,長久而言必定會有非常好的成效,而東吳USR計畫的士林學正是基於這個理念發展成形的。
未來東吳大學USR計畫最主要的深耕重點,就是要持續發展士林學;同時在另一層面,我們亦將致力於推轉政府的零碳目標,除了發展零廚餘外,還要能回收再利用,這正是綠色循環經濟永續的概念,也是教育對於永續發展的貢獻。

#ESG台灣S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