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真社會企業 王國雄董事長

【摘要】

本集邀請到成真社會企業王國雄董事長,來分享社會企業若想永續經營並成為世界級的B級企業,除了以回饋社會與公益為公司經營目的之外,探討如何在公益與企業經營中尋找平衡,並且實踐公益產品跟人才規模。

訪談主持人:陳春山教授

Q1. 社會企業是以回饋社會與公益為公司經營目的,創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進而改善社會問題,以社會影響力、公益為最主要的目標,同時兼顧永續的商業模式需要很複雜的成功條件,您認為社會企業若想永續經營除了公益性外,還需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王國雄董事長:
基本上要做社會企業,要有一顆開放、快樂跟歡喜的心,需要發自內心的動力,社會企業比較困難的地方, 應該是建構商業模式。基本上很多的社會企業,目前遇到的情況是商業模式不確定,那永續就會有問題,我們希望一個社會企業,不是只有熱誠,然後一下子就消失,反而希望社會企業能夠永續的去影響更多,所以我覺得找到獲利的business model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包含兩個要素,第一個是產品力,我們很容易以為社會企業透過愛心、公益,就能夠有顧客的支持,其實不一定,顧客因為愛心來支持你是短暫的,唯有自己找到一個很棒的產品,不管是一個有形的產品或是一個無形的服務,都必須有很強的產品力,也就是說能夠滿足顧客的需求,並且解決顧客的問題,當你找到一個很強的產品力,就能夠為社會企業做一個好的開始,所以一定是先有好的產品力再來談公益,並沒辦法用公益擄獲顧客,反過來要透過很強的產品力讓顧客認同,之後商業模式就可以開展,接著再連結到社會公益。

第二在人才方面,我們很容易認為做一個社會企業是以公益為主,所以用的人才,可能會給比較低的薪資或是福利稍微少一點,因為很多公益事業都認為自己在做公益,投入進來的人呢?難免要有一點犧牲,可是我的觀點不認同,因為所有的企業都在爭取人才,社會企業一樣要有最優秀的人才,才有辦法去跟那麼多的企業,不管是社會企業還是營利事業去競爭,所以要找到好的人才,除了社會企業要求有愛心,也要具備很強的能力,更要選擇優秀能力的人才,才能讓社會企業不斷地脫穎而出,要有好的薪資跟福利,甚至晉升,這樣的機會點,未來隨著社會企業的擴大,員工就會一起成長,如果一個社會企業做的更好,吸引人才進來,不會只安排在臺灣,員工更有機會前往國際發展,所以找到好的人才,建構一個很強的人才團隊,也是一個社會企業很重要的事情,剛剛提到除了公益以外,我覺得產品力、找到對的人才以及建構一個規模化的事業,將是社會企業需要去達成的目標。

Q2. 2017年認證成為B型企業的成真咖啡,是將ESG概念完美融入經營模式的典範,對於如何在公益與企業經營中尋找平衡,並且實踐公益產品跟人才規模,以及對成真咖啡未來的夢想或營運,您是否有其他的分享?

王國雄董事長:
我們除了是臺灣的社會企業,也自我提升成為世界級的B級企業,B級企業有五項重要的構面,第一是公司治理,第二是社區關懷,第三是員工照顧。第四是環境保護,第五是客戶影響力,讓你在公益跟企業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並且透過這五項構面有一個好處,不斷的自我提醒跟自我強化,就會一直進步,並不需要別人來提醒你要做哪方面的努力,反而透過B級企業的五項構面不斷地在裡頭探討,也跟員工一起不斷地把這五個項目往上拉分數,因為B級是每三年認證一次,我們希望每次認證都能比前一年有更高的水平,當然這就一體兩面,一方面你讓自己在評比中的分數提高,可是更重要的事情,是從內化開始,讓自己在五項構面,都能夠有很棒的體質,而且得到員工的認同。

第二,一個B型企業,我覺得步調很重要,公司內部選用了優質的人才,也經常必須跟員工談論企業的理念、文化以及願景,這是很重要的事情。會讓員工明白企業,並且看起來有商業模式在運轉,有很濃厚的理念在裡頭支撐,舉個例子來講,現在到處都有咖啡廳,我常跟同仁講在成真煮咖啡與外面咖啡廳煮咖啡是不一樣的,不一樣在哪裡?你煮咖啡的同時,非洲的遠方就冒出一口一口的甘泉,也就是說,當我們為更多客人煮咖啡,覺得工作好像變重的時候,其實同步也在完成一個使命,我覺得現在年輕人,除了給他好的待遇、以及發揮的平臺之外,不斷的強調工作意義很重要。

第三,人做久了就會感到疲憊,這時候企業要給予肯定還有鼓勵,比方說,當我們在網站上得到很多顧客的讚賞訊息之後,我們會把它節錄下來,在每天早會的時候,讓每家店的同仁聽到,哪一家店的顧客,因為我們提供什麼樣的服務,讓他很感動,並在網站上留言給我們肯定,我覺得經常讓同仁發現他做的事情,不只對遠方的非洲有幫助,同步也對顧客產生正面的激勵,不斷地得到一些正面的肯定,對同仁就會越來越有利,所以我一直覺得人性本善,如果能讓這些鼓勵跟正面變成一個循環的話,工作起來就會有力道。

第四,當有獲利的時候,我們要去做公益,到底做公益有什麼差別? 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定要有商業模式,並從獲利提撥一定的百分比,這時候做公益不會傷及筋骨,因為他不是成本,也不是費用,已經變成獲利,以一般企業是把獲利裝到股東口袋,其實對一個社會企業來講,並沒有全部裝口袋,而是其中一定的百分比拿出來去做公益, 這樣對企業競爭力沒有任何的影響,並不會因為做公益去增加成本或費用,這一點一定要特別強調,因為你在外面講,很多人都會覺得捐了50%,那成本不是很重嗎?你們是怎麼去存活的?就要跟他解釋,它本來應該給股東的,把要給股東的這一筆獲利,從中提撥50%轉來做公益,事業就可以長長久久,因為一直有獲利機制,從獲利提撥幫你去做公益,又能夠去幫助社會,一舉兩得。

#ESG台灣STAGE